叶剑英和毛泽东,这两位在革命岁月里相遇,既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也曾作过诗的好友。
叶剑英对毛泽东可是相当敬重啊,从苏联留学回国后,来到中央苏区,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就被毛泽东的为人和才华深深折服。
到了八十岁,叶剑英还写诗表达敬意:“导师创业垂千古,济辈跟随愧望尘”,真是赞叹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啊。
毛泽东对叶剑英也是十分信任,觉得他在重大问题上能够果断决策,曾送他一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不过,叶剑英在1976年9月15日那天,可算是不太讲究礼数,在毛主席守灵的当天,他竟然中途离开了现场。
借着会见外宾的名义,他偷偷走进灵堂北大厅,和那个人聊了很长时间,才悻悻离开。
那位神秘兮兮的参加者到底是谁呢?叶剑英又和他聊了些什么内容?
他们的会谈到底带来了哪些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些疑问都将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让世人一睹为快。
临终的嘱托
1976年6月中旬某日,毛泽东的贴身护士孟锦云忙完一天的工作,傍晚五点才匆匆赶回家。
两个小时过后,中办的工作人员找到孟锦云,说主席出事了,让她赶紧离开,回中南海。
孟锦云一点也不敢耽搁,拿起药箱紧跟着工作人员来到毛主席的卧室。听医生说,毛主席得了心肌梗塞,非常危急。
只见毛主席脸色发白,嘴唇带点青紫,呼吸也变得急促。不一会儿,门外就挤满了医生和几位政治局的同志。
那一瞬间,气氛变得紧绷得要命,谁也说不准毛主席能不能熬过这场难关。
还算走运,老天像是不愿意就这样收走他的命,经过几十分钟的抢救,毛主席终于摆脱了危险,心跳也逐渐回到正常轨道,从原来也一百次每分钟,降到八十次左右。
他安静地躺在床上,就像一尊睡着的罗汉,既庄重,又带点温和。
孟锦云悄悄地叫了他一声,毛主席缓缓睁开了眼睛,委员们一个接一个地走上前去关心问候。
毛泽东只是静静地注视着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走过,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反应,也没有打算和他们说话。
人们不清楚这是因为还没有从虚弱状态中恢复过来,还是根本还没开始去思考。
大概是后者吧,因为当叶剑英从毛泽东身边走过时,他用尽全力抬起那只又沉又重的手臂,一只布满皱纹、毫无血色的手颤巍巍地晃了几下。
在场的众人都心照不宣,知道这是要叶剑英留下来,其他人也都识相地纷纷退开了。
叶剑英踮起脚,悄悄走到床边,弯下身子,柔声说:“主席,我来了,有什么事吩咐我?我在一旁听着呢,您尽管说吧。”
叶剑英专注地听着,心里也清楚,这或许是临别前的叮咛,于是他竖起耳朵,专心聆听着那最后的教诲。
这会儿,毛泽东的双眼忽然一亮,那原本暗淡无神的目光又闪烁出光彩。大家都知道,眼睛是心里的镜子,他大概有话要说,藏不住了。
叶剑英也挺有眼见,他紧紧握住毛主席的右手,像是想把点点力量传过去似的。眼眶都湿润了,留下热泪,他还鼓励毛主席:“主席,您一定要多保重啊!……一定会好起来的。”
叶剑英就在床边站了很久,可毛主席一直没开口。人生的终点,谁都躲不开,也没人能抵挡得住。
看到主席想说话又没能开口,叶剑英担心这样会耗费身体的精力,也不太方便再多呆一会儿,便慢慢退出去了。
回到休息室,叶剑英没有说一句话,心里琢磨着:主席特意找我,究竟打算跟我讲些什么呢?
有什么事情,让他总是悬着心呢?每次想到这些,叶剑英心里就觉得担子又压得更重了几分。
一生一死,便能见出友情的深浅;一贫一富,才知道交情的真伪;一贵一贱,交情才显现出高低。毛主席晚年常常念这句《史记·汲黯列传》里的话,还把它记在心上,发给别人看。
毛泽东临终时,仍然不忘召唤叶剑英,可见两人之间那份“生死之交”的深厚友情。
可惜啊,这份情谊也随毛泽东一走,迅速画上了句点。
灵堂会面
不到三个月,一眨眼就过去了。到1976年9月9日零点十分,毛泽东的呼吸停止了,紧接着心跳也终于停了。
一名护士从毛泽东的卧房出来,跟外面等待的政治局成员说:“主席去世了。”
那人已经走了,接下来就得安排后事,政治局马上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华国锋、叶剑英等人的名字都摆在那儿。
9月11日,深夜时分,一辆庞大的灵车出现在眼前,车前点缀着用黑绸缎做的黑花,中南海的卫士马上上前,把遗体抬起,放到一辆平板车上,然后把他从卧室里抬出来,送上了灵车。
沿着长安街行驶,灵车队伍来到了大会堂的大门口。主席的遗体被安置在大厅正中那个提前布置好的平台上。
华国锋和陈锡联站在前面,张春桥和王洪文在后面,四个人一起拉着那面火红的党旗,轻轻地遮盖在毛主席身上,盖好之后,还把旗子四面拉紧。
工作人员把水晶玻璃棺罩盖了上去,四周还摆满了鲜花和翠柏。
9月15号这天,特意安排在京外,让外国宾客前去瞻仰主席的遗体,叶剑英和华国锋也专门迎接了来自各国的朋友和代表。
与外宾逐一握手之后,叶剑英心里一直惦记着一件事,始终放不下。他找了个机会,趁机离开了吊唁的北大厅,转到东大厅南边那间办公室去了。
没多久,一位稳重的中年人走进了办公室,身材结实,精神抖擞的样子,显得非常有干劲。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8341”中央警卫局局长,大家都叫他“御林军统领”的汪东兴。
汪东兴出生在江西省弋阳县的一个贫困农家,自1929年加入革命队伍,曾担任排长、干事等职,自小就在红军的营伍里锻炼成长,算是个从基层一步步走来的干部。
毛主席和汪东兴的相识,正是在他们转战陕北最危急的时刻。这也印证了那句老话,艰难时刻见真情。
1947年,国民党大规模军队攻向延安,汪东兴带领警卫部队奋勇护卫,确保首长顺利撤退,这一任务顺利完成,达到了中央交办的目标。
在撤退的过程中,汪东兴考虑得非常周到,还亲自率人检查机关的坚壁清野措施,销毁相关文件,带走了密码本。
于是,毛主席把细心的汪东兴调到自己身边干活,整整30年都没换过人,他也算是毛主席生前最信赖的亲信了。
一看到叶剑英元帅,汪东兴原本愁眉苦脸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他握紧了叶帅的手,坐了下来,询问道:“他们闹得挺凶,说是要开会,商量一下那些遗留的文件、档案怎么处理?”
叶剑英一听,点了点头,气得直摇头,说道:“他们这帮人,真是势不可挡,毫不留情。”
汪东兴也回应说:“不过,华主席借口处理丧事,把他们暂时压住了。”
叶剑英插话道:“这个点子不错,我们不能被他们骗了。他们现在正绞尽脑汁,想办法向我们施加压力,我们必须坚持住,不能退缩,这正是检验我们的时刻。”
要想避免内部出乱子,得把汪东兴放在心上,这人手上的是中央警卫团,专门负责领导人的安全工作。
他一直负责毛主席的安全保卫,心思全在这事上,忠诚不二,算得上是个“有功之臣”。尤其在中央警卫团中地位很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对汪东兴和叶剑英的了解不算太多,整体感觉他们都是值得信赖的好同志,既有谋略,又知道什么时候该进退。在五月份,王震也曾打探过,觉得他们“值得信赖”,这也让人对这个印象更加坚实。
毛主席去世之后,汪东兴挺好地保管了主席留下的文件和资料,真可以说是个“威武不能屈”的大男人。
叶剑英这个老帅呢,总是挺谨慎的,非得亲眼看看、问个清楚才放心。有一天,他跑到中南海南的船坞,找到了汪东兴。
没想到,汪东兴一听就爽快答应:“我都听华总理和叶副主席的。”这话一出口,叶剑英心情立即好了起来,回到家里兴奋得不得了,还哼起了《空城计》。
伟大的革命奋战造就了伟大的历史人物,在关键时刻,叶剑英毫不犹豫,扮演了连接各方的重要角色。
吊唁第二天,叶剑英在中间休息时,又到了福建厅,打听消息。遇见汪东兴,叶剑英对他说:“今天特意来看你,想听听你对局势的看法。”
汪东兴答道:“确实有不少事,来参加吊唁和丧事的人像雪片一样。关于遗体的保护问题,专家们正在研究中,去越南取经的专家还没回来,但这事没啥大问题,可以搞定,叶帅请放心。”
这次谈话之后,两边心里都踏实了不少,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同志,荣辱与共,共济一舟。
事先打过招呼,大家心里都有个底。到了十月初,叶剑英、华国锋、汪东兴一块儿处理了那些祸国殃民的家伙,为改革开放扫清了障碍,也打下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政治基础。
结语:
1986年,叶剑英去世的那天,中央发表的悼词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他总是敢于站出来,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决定。
这正好把叶剑英的成就概括得恰到好处,也是真实反映了他这一辈子的真实写照。
正规配资平台官方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