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最近有部剧叫《沉默的荣耀》,不知道你们看了没? 里面有个角色可太让人出戏了就是隆妮演的国防部女文员黎晴。
不少观众直接吐槽,说这个角色根本就是硬塞进去的。
要不是于和伟是主演,隆妮可能都进不了组。
她演的黎晴,在剧里整天围着聂曦转,没事找事。
明明1949年11月吴石和聂曦才到台湾,1950年6月就被捕了,满打满算就半年时间。
历史上那段时间多紧张啊,潜伏工作危机四伏,哪有那么多闲工夫应付女同事的纠缠。
编剧为了把短短半年拉成39集,硬是加了好多感情戏和支线。
黎晴这个角色,完全是为了凑时长而存在的。
有观众直接说,看到她的部分就想快进。
隆妮的台词也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
很多观众反映,她说话总是含含糊糊的,听不清楚在说什么。
有场戏是她去找聂曦汇报工作,明明是很重要的情报,结果说得模模糊糊,观众都得靠字幕才能听懂。
这种基本功问题,在这么严肃的题材里显得特别扎眼。
于和伟演的吴石倒是备受好评。
他把那个年代地下工作者的隐忍和坚定演得特别到位。
每次他出场,剧情就变得紧张刺激,这才是观众想看的隐蔽战线故事。
可惜这样的精彩片段,总是被黎晴的戏份打断。
剧中黎晴经常莫名其妙出现在重要场合。
有一次聂曦正要执行秘密任务,她突然跑过来问些无关紧要的问题。
还有一次在国防部走廊上,她硬拉着聂曦聊天,完全不顾对方正在工作中。
这些情节不仅多余,还严重影响了主线剧情的节奏。
历史上吴石将军在台湾的那半年,可以说是分秒必争。
他要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下传递重要情报,每一步都走在刀尖上。
剧中却花大量篇幅描写黎晴对聂曦的单方面感情,这完全偏离了主题
观众想看到的是革命先烈如何在隐蔽战线斗争,而不是看这些虚构的感情戏。
隆妮的表演也引发争议。
有场戏是她得知聂曦可能要调走,表现出来的不是那个年代女文员该有的克制,反而像是现代偶像剧里的反应。
她抓着聂曦的袖子不肯放,说话带着哭腔,跟整部剧的严肃氛围格格不入。
相比之下,其他配角虽然戏份不多,但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很符合人物设定。
这部剧总共39集,其实如果砍掉这些多余的感情线,完全可以压缩成20集左右的精品剧。
现在的版本里,很多重要情节被稀释了,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反而被冲淡了。
有观众统计过,黎晴这个角色的戏份加起来差不多有两集多。
如果把这两集多的时间用来展现地下工作的细节,剧情会精彩很多。
隆妮的台词问题在好几场戏里都很明显。
比如在国防部办公室向领导汇报的那场戏,她低着头念文件,声音小得像蚊子叫。
后来在餐厅和聂曦对话的那场戏,又因为吐字不清,让观众完全没听懂她在说什么。
这样的表演放在一部严肃的历史题材剧里,确实很让人出戏。
于和伟的表演就成了鲜明对比。
他每次出场,哪怕不说话,一个眼神就能让观众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的紧张氛围。
他演出了吴石将军的沉稳内敛,也演出了地下工作者的机警果断。
可惜这样的精彩表演,常常被无关紧要的支线剧情打断。
剧中黎晴这个角色的设定也存在问题。
作为国防部文员,她似乎整天无所事事,就盯着聂曦一个人。
这完全不符合当时台湾国防部的工作实际。
那时候的机关单位管理严格,怎么可能允许一个女文员整天缠着同事?
这些细节上的不真实,让整部剧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观众们普遍认为,如果能把黎晴这个角色完全删除,剧情反而会更紧凑。
把那半年间的真实事件讲清楚,比添加这些虚构情节要有意义得多。
毕竟,那段历史本身就已经足够震撼人心了。
现在剧集播到中后期,黎晴的戏份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她甚至开始介入到一些核心剧情中,这更让观众感到不解。
一个虚构的角色,为什么要给她这么重的戏份?
有场戏是黎晴偶然听到重要情报,按理说应该很紧张刺激,但因为演员的表演不到位,完全没演出那种危机感。
反而让人觉得这个情节特别刻意,就是为了让她介入主线而设置的。
整部剧看下来,黎晴这个角色就像是个局外人。
她跟主线剧情若即若离,每次出现都打乱原有的节奏。
观众刚被于和伟的表演带入戏,下一秒就被她的戏份拉回现实。
这种观感上的割裂,严重影响了整部剧的质量。
历史上吴石将军在台湾的这半年,每一天都充满危险。
他要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开展工作,随时可能暴露。
剧中把这些紧张刺激的情节一带而过,反而大篇幅描写黎晴的个人感情,这确实让人难以理解。
观众想看到的是真实的历史再现,而不是这些虚构的浪漫桥段。
隆妮的表演也始终没能融入整部剧的氛围。
无论是说话的语调,还是行为举止,都显得特别现代。
在其他演员都在努力还原那个年代特有气质的时候,她的表演显得格外突兀。
特别是在一些群戏里,这种反差更加明显。
现在这部剧已经播完了,但关于黎晴这个角色的讨论还在继续。
很多观众表示,如果将来有精简版,他们一定会选择跳过所有黎晴的戏份。
毕竟,大家追这部剧,是想了解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而不是看这些无关紧要的支线剧情。
正规配资平台官方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