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外卖三傻”京东、美团和阿里的新一季财报陆续出炉,让我们看到了外卖价格战的惨烈程度。二季度,京东收入同比增加22.4%,但净利润同比下降50.8%,粗略估算在外卖上烧掉了近140亿;
美团收入同比增长11.7%,但净利润同比暴跌89%,大约烧掉了115亿;阿里家大业大,收入同比微增2%,但净利润同比下降18%,粗略估计也为“外卖大战”烧掉了百亿。
而按照三家平台公布的计划,他们今年将会为外卖大战累计投入近千亿元。
王兴那张脸,最近看着真有点犯愁。说不清是没睡好,还是每天刷到淘宝外卖数据时,呼吸都带点小卡顿。几个月前,谁能想到美团会碰上淘宝闪购这种“开挂玩家”?
如今淘宝闪购正用“拼多多式”补贴猛攻美团,外卖大战进入持久消耗阶段。数据显示,阿里巴巴拥有5857亿元的现金储备,远超美团的1710亿元,这场外卖市场争夺战的本质已经演变为资金消耗能力的对决。
即时零售市场的战火,已经从零星的摩擦升级为一场全面战争。这不再是简单的价格比拼,而是演变成了一场涉及用户生态、履约能力和市场战略的深层次系统性较量。
美团、阿里系的淘宝闪购与饿了么,再加上并未离场的京东,三方势力在这片广阔的市场中激烈对抗。每一个动作不仅搅动着短期的订单数据,更在深刻地重塑着整个行业的未来格局。
战火甚至烧到了对手的家门口。美团总部的地铁站,一夜之间被淘宝闪购“点外卖更优惠”、“30分钟送达”的广告语所包围。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场景,标志着外卖大战的彻底升级。
当互联网流量增长触顶,存量市场的争夺变得异常残酷。会员服务,这个曾经的附加选项,如今成了各大平台提高用户粘性和复购率的必杀技。谁能锁住高价值用户,谁就掌握了未来的主动权。
京东外卖在这方面早就尝到了甜头。其PLUS会员的外卖复购率,竟然能达到非会员用户的两倍之多,一度带动了单月会员新增超40万的惊人增长。这足以证明一个设计精良的会员体系是多么强大的武器。
饿了么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最近重磅推出了全新的“悦享会员”。这项服务门槛不低,要求用户近3个月实付订单累计35单或消费满3000元,目标直指那些高频次、高消费的核心用户群。
“悦享会员”提供的权益也相当诱人,不仅有专属优惠和专人直送,其中一项“超级吃货卡”更是杀伤力十足。用户每月只需花1分钱,就能购得25张5元无门槛优惠券,总价值高达125元。
然而,这记重拳却可能打到了自家人身上。在阿里内部,淘宝的88VIP一直被视为整合生态的旗舰产品。但其生活卡权益中提供的超级吃货卡,价值仅为20元,与饿了么新会员的力度相比,显得黯然失色。
这种权益上的巨大差异,无疑会弱化88VIP对外卖高频用户的吸引力。在阿里正集全集团之力,整合淘宝与饿了么资源,力推“淘宝闪购”的关键时刻,这种内部会员体系的冲突显得格外不合时宜。
相比之下,美团和京东的会员体系则显得更为成熟和统一。它们通过一套整合的服务,将外卖、酒旅、电商等多元化场景无缝衔接,有效避免了内部权益的割裂和冲突,为用户提供了更流畅的体验。
如果说会员体系是争夺用户心智的软实力,那么履约网络和供给体系就是决定胜负的硬实力。运力规模、商家覆盖以及供应链的创新,共同构成了即时零售平台最坚固的护城河。
运力是这一切的基础。美团的骑手规模在2023年已达到745万人,并且每年还在以近20%的速度增长。饿了么作为淘宝闪购的核心履约支撑,其活跃骑手数量也超过了400万人。这个规模虽强于京东,但与美团相比仍存在着明显的距离。
运力背后,是看不见的算法在较量。路线规划算法的迭代升级,离不开海量订单数据的喂养和实践。美团和饿了么在这方面积累的深厚技术优势,是后来者难以在短时间内逾越的壁垒。
供给侧的竞争同样激烈。淘宝闪购的策略是双管齐下,一方面全面接入饿了么现有的商家资源,另一方面则向广大的淘宝天猫品牌电商开放合作。然而,淘天平台的核心优势品类,如鞋服等非标品,能否在即时零售场景中打开空间,仍是个未知数。
美团的供给网络则更为扎实。经过多年深耕,它不仅与超过570家品牌商、5600多家大型连锁零售商建立了合作,更重要的是,它已将触角伸向了全国近3000个县市区的41万家本地中小商家,构建了一张无孔不入的线下供给网。
更具颠覆性的是美团孵化的“闪电仓”模式。这种本质上前置仓的创新,极大地缓解了本地供给不足的难题,重塑了即时零售的供应链。消费者能选择的商品,不再局限于周边几公里的商铺,而是扩展到了全国的供应商。
闪电仓的进展超乎预期,截至2024年底,全国数量已超3万个,预计到2027年将增至10万个。就连家电、日用百货等传统品牌商家,也开始积极与美团合作布局闪电仓。名创优品甚至已经联手美团开设了超过500家24小时营业的超级店。
淘宝闪购的入场方式简单粗暴却极其有效。凭借着巨额补贴、明星代言和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它在五一上线后,短期内实现了订单量和用户数的爆炸式增长。
8月8日和9日这两天,淘宝闪购的日订单份额甚至首次超过了美团。算上饿了么,阿里系的市场份额一度与美团达到了44%左右的持平状态。阿里电商CEO蒋凡更是透露,淘宝闪购的日均订单峰值曾冲到1.2亿单。
然而,这种高强度的竞争让所有玩家都付出了沉重代价。美团第二季度的净利润同比暴跌90%,几乎将赚来的钱全部投回了战场。京东的新业务也同样面临着148亿的巨额亏损。
烧钱的补贴战终究难以为继。当京东的补贴力度稍有减弱,其订单量便明显缩水,市场份额从13%跌至7%。这警示着所有玩家,单纯依赖补贴无法构建长期的竞争优势。
战火也蔓延到了骑手端。京东从一开始就打出高福利牌吸引运力,美团则迅速跟进,取消了备受争议的超时罚款,并开始落实骑手社保。阿里系则更多依赖其庞大的订单规模来吸引骑手。稳定配送体系,成了三方共同的焦点。
在巨大的财务压力下,各平台开始寻求差异化的突围路径。美团在大众点评首页上线了“品质外卖”入口,并推出“真堂食外卖”概念,试图在体验上与对手拉开差距,避开纯粹的价格战。
更深层次的布局在于技术。美团前不久开源了5600亿参数的自研大模型LongCat-Flash。王兴对AI和具身智能的专注,在今天看来颇具前瞻性。虽然远水难解近渴,但技术储备无疑是未来竞争的关键变量。
用户心智的争夺则更显戏剧性。美团辛苦耕耘了七年的即时零售心智,如今很多人却首先想到了“淘宝闪购”。这种品牌认知的被抢占,让美团感到了切实的刺痛。淘宝也需要解决自身“万能电商平台”的固有印象与即时零售服务之间的认知错位问题。
正规配资平台官方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